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新闻资讯

海口日报:主创团队讲述《红树林》台前幕后故事 剧本六易其稿 力求效果最——

编辑:【海口市琼剧演艺有限公司】 更新时间:【2018.10.21】 浏览次数:【3006】

原创历史传奇琼剧《红树林》首演剧照。 本报记者 吴雨倩 摄

  □本报记者 吴雨倩

     19日晚,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、海口市琼剧团创排的大型原创历史传奇琼剧《红树林》首演得到市民赞赏。20日上午,该剧主创团队齐聚一堂,在海口举行了研讨会,讲述台前幕后的故事,并深入探讨剧目接下来的打磨内容和日后发展。

      接地气,反映当地风土人情
      当天上午,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研究员、国家一级演员冀福记,国家级非遗文化琼剧传承人、著名琼剧表演艺术家陈育明,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、本剧黎族文化顾问杨文平,以及市琼剧团主创主演等数十人集思广益,在成功获赞的首演上再出发,对琼剧《红树林》提出了诸多可行的意见和建议。
      为何选择《红树林》为创作题材,陈育明表示,海南的红树林,就是南国海滨绿色屏障,民族兴衰、家国存亡的基石,南海和平的晴雨表。一株红树一条人命,血染的红树林,是中华民族的脊梁,是战争与和平的墓志铭。
      琼剧《红树林》展现了黎汉同仇敌忾抗击外侵的悲壮画卷,揭示了黎汉一家亲的鱼水深情。借古鉴今,满满的正能量,激燃爱国热情,突出了讴歌祖国、讴歌人民、讴歌英雄的时代主题。
      冀福记说,该剧有别于传统琼剧文学以说唱为主的演绎方式,剧中介入一些黎族传统舞蹈,加以提炼重构升华,用肢体语言演绎故事,推进剧情发展,谋求琼剧艺术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。此外,该剧的音乐建立在汲取黎族乃至海南民间传统音乐的基础上,巧用民谣小调,使之有机地嵌入琼剧传统唱腔,积极探索琼剧传统八音与现代音乐有机融合,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,又不失剧种本体神韵。
      再打磨,力求再创文化精品
      研讨会上,海南省琼剧院二级编剧陈涣表示,5年前,他在编制《海南省戏剧题材创作概览》时就非常关注海南抗倭题材,并搜集了许多素材,翻阅了大量典籍,单从《琼州府志》查到的记录,在明朝两百多年的时间内,倭寇犯琼活动高达17次之多。
      随着田野采风的不断累积,他对南海之滨无处不在的红树林认识更加深刻:红树林绿茵成片,遮风挡雨,筑起一道道绿色长城,犹如南疆卫士忠诚戍守。在祥和温馨的画卷背后,是那些红树林在长年累月庇荫着红树林畔的黎汉人民和谐杂居,生生不息。
      导演王群指出,2017年剧目出炉后,于2018年3月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创作资助立项。在国家艺术基金组织的点评专家的启发下,主创人员又多次深入红树林保护区域,深入沿海黎族人聚集地,坚持田野采风与典籍汲取相结合,不断打磨提炼,剧本六易其稿,编曲三易其稿,舞台反复四次,舞蹈动作反复打磨,连一个小道具都是反复论证考究,力求达到最好的效果。
      然而,由于本剧疆域博大,气场厚重,必须经过严谨的创作和后期精心的打磨,才能更好彰显海纳百川、气势磅礴的艺术张力,以及黎族迷人的民族风采。陈育明认为,接下来应该在音乐和舞美上继续下功夫,特别是唱腔设计,在充分尊重传统的前提下,应着力进行存韵拓腔再创作,即唱腔依旧是琼剧的唱腔,突破传统琼剧腔体限制,大量借鉴、吸纳闽南语戏曲如潮剧、西秦戏、高甲戏、雷剧等等剧种的音乐表现手法,力求更加完美创造文化精品。

   该剧将深入海南省内市县巡演30场,边演边修改打磨。


新闻资讯News

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:海口市琼剧演艺有限公司

联系电话:0898—66222200  邮箱:hkqjt@126.com 琼ICP备2021000247号-1 地址:海南省海口市蓝天路民生市场40号三楼